您现在还未注册登录会员:游客

查看更多项目库内容,请登录

精确 | 客观 | 规范 GB/T 19001-2008-ISO 9001:2008 加入收藏
武威市推广“下双模式”加快设施蔬菜产业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方案

武威市推广“下双模式”加快设施蔬菜产业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方案

2016-09-19 新一工程咨询

    为认真贯彻落实刘伟平省长来武调研讲话精神,全面推广日光温室发展“下双模式”,加快设施蔬菜产业工业化步伐,着力提升综合效益,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,制定本实施方案。
    一、切实增强推广“下双模式”重要性的认识
    2010年,市委紧紧围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,做出了建设“设施农牧业+特色林果业”主体生产模式的决定。经过全市近6年的全力奋斗,至目前,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85.04万亩,其中日光温室18.52万亩,农村户均2.47亩,实现了户均2亩棚(天祝县3亩棚)的规划目标。有力推进了全市农业发展升级、农民较快增收、农村和谐稳定、生态持续好转,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    同时,必须清醒看到,设施农牧业虽然从数量上完成了规划目标任务,但质量效益水平总体还不高、发展层次较低、区域之间差异较大。特别是设施蔬菜产业在基础设施配套、标准化生产、技术集成推广、营销主体培育、规模效益发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,提质增效任务非常艰巨和紧迫。“十三五”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作出了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走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部署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、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,是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重大实践课题。设施蔬菜产业作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,对于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凉州区下双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模式,对全市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、实现工业化转型升级,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和推广价值。各县区、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全面推广“下双模式”,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工厂化的重要性,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刘伟平省长的讲话精神上来,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,以下双镇为标杆,咬定发展主体生产模式不动摇,盯紧提质增效目标不放松,全力推动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。
    二、总体目标
    牢固树立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全面推广“下双模式”,用工业化理念推动设施蔬菜产业经营规模化、生产标准化、管理智能化、产品品牌化、销售网络化,实现经营方式、生产方式、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根本性转变。2016年,建成凉州区羊下坝五沟、中坝花寨、高坝蜻蜓、发放安置、清源清泉、吴家井新建、古城五畦,民勤三雷陶中、西渠首好、大滩金腾、大滩巴腾,古浪县泗水铁门、西靖感恩新村、黄花滩生态移民点,天祝县华藏寺阳山、打柴沟下河东等高标准日光温室示范园区20个以上,示范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;园区实现生产标准化、管理智能化、良种集约化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,产品品牌培育和网络化销售取得明显成效。到2018年,全市日光温室实现标准化生产、集约化良种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,60%以上实现智能化管理,日光温室棚均收入达到2.5万元以上,园区核心示范区棚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。
    三、主要工作
    (一)全力推进经营规模化。借鉴“规划先行、规模建设、配套完善、创新引领、统筹推进”的下双发展模式,在现有户均2亩棚的基础上,继续扩大建设规模,在规模扩张中全面推进转型升级。2016年起,新建日光温室全部向现有园区、新规划园区和连片规模生产基地聚集,重点支持企业、合作社带动农户集中连片规模建设,杜绝零散分散建棚。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带合作社、合作社带农户的发展方式,积极招商引进域外农业龙头企业,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,采取财政资金扶持、享受“双业”贷款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贴息政策、收入分红等方式,支持以企业、合作社为主体新建、扩建一批现代设施蔬菜示范园区。建立健全园区和企业、合作社合作机制,带动设施蔬菜产业规模发展。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,发展土地、温室等租赁、托管、经营权入股分红等多种模式,推动种养大户、合作社、企业规模经营。2016年起,建成标准化规模设施蔬菜园区20个以上(凉州区10个,其他县各3—5个),园区新增面积1万亩。到2018年,园区示范带动日光温室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,覆盖90%以上日光温室;培育设施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。
    (二)着力推进管理智能化。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日光温室,大力推广应用温室智能环境调控设施,温室内安装高清摄像头、空气温湿度、光照强度、二氧化碳浓度、土壤温湿度传感器、手机APP智能卷帘等系统,实现作物生长状况、温度、湿度、水肥状况等温室环境参数实时采集、监控,病虫害远程视频诊断,适时自动卷帘、灌水和施肥等全程精准化、自动化管理,实现日光温室智能化管理、工厂化生产。2016年,30%以上日光温室配套智能管理设施;60%以上日光温室园区建立综合服务中心,配套建设信息化系统综合控制中心、高速网络、气象监测站、环境监测系统、视频监控系统等智能化设施。到2018年,60%以上日光温室配套智能管理设施;日光温室园区全部建立综合服务中心,配套建设智能化设施。
    (三)加快推进良种集约化。瞄准中亚、西亚和欧洲市场,引进推广国内外优质、高产、抗性强、销路广的日光温室专用新品种及优质反季节果品、特色瓜类和花卉等新特优品种,逐步实现品种的国际化,使日光温室良种化率达到90%以上,园区良种化率达到100%。加大温室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力度,全面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,每个县区扶持2—3个以上种苗企业、合作社,开展专业化育苗,提高优质种苗繁育和供应能力。2016年,日光温室集约化种苗统供率达到80%以上。到2018年,实现日光温室集约化种苗全覆盖。
    (四)全面推行生产标准化。复制推广下双镇 “生产经营规范化、投入品使用清单化、生产记录档案化、废弃物处理无害化、质量追溯信息化、入市检测常态化”的做法,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,围绕种子(苗)选用、定植栽培、施肥用药、病虫害防控、采收包装等环节,严格执行标准化技术规程,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。全面落实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,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、质量安全追溯、产地质量证明等配套制度,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。强化质量安全例行监测,加大监测频次和覆盖面,确保产品检测合格后才能上市销售,杜绝问题产品流入市场。加快建立市、县区、乡镇三级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,对企业、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建立电子信息档案,产品全部进行二维码标识,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手机、网络等快捷进行查询和监督。2016年,日光温室园区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覆盖,全部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平台,实现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管理。到2017年,日光温室实现标准化技术规程和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管理全覆盖。
    (五)大力推进服务一体化。全面推广“下双园区”服务模式,充分发挥企业、合作社和社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,在设施蔬菜产业育苗、生产、包装、运输、销售等各环节主体作用,采用“龙头企业+农民专业合作组织+园区+农户”、“合作社+农户+基地”等产业化经营模式,企业、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苗、技术、贮藏、销售等一体化服务,农户与合作社、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参与产品加工经营,提高设施蔬菜产业链收益。大力推动龙头企业、生产基地与农业院校、科研机构、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,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,以省内外科研院所为核心,市、县区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,农民技术员为补充,组建“首席专家+农技人员+农民技术员”科技服务团队,对日光温室茬口安排、品种选择、施肥灌溉、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,开展专家会诊和技术攻关,解决技术难题,提高技术服务到位率,增强技术指导的精准性、有效性。2016年,每个设施蔬菜园区培育1—2家企业;发展2—3个专业化合作社,园区、连片规模生产基地农户全部加入合作社,实现一体化服务全覆盖。到2018年,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,设施蔬菜加工率提升到40%以上。
    (六)持续推进产品品牌化。加强品牌培育,聚合主管部门、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力量,支持龙头企业、合作社申报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食品认证,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认证商标。各县区要立足本地优势,加强地方设施蔬菜品牌筛选、申报和培育工作,突出抓好“祁连山”等设施瓜菜品牌注册申报,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武威地域特色和一定市场知名度的设施蔬菜品牌。依托国家、省内外新闻媒体和各类博览、展销、交易会等平台,加大宣传推介力度,提升品牌效应,扩大市场影响力,将武威绿色优质蔬菜产品加快推进高端、主流和大市场。力争每年培育设施蔬菜省级著名商标品牌10个以上,新认证“三品一标”产品20个以上。
    (七)积极推进销售网络化。大力推行“贮藏加工+运输销售”现代营销模式,培育壮大营销企业,巩固扩大新疆、内蒙、青海等市场占有率。加大与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对接力度,拓展东南沿海等高端市场销售渠道。大力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,建好用好甘肃省武威市新农村商网、中国·京东武威馆等电子商务平台,深入实施“武威特产网上行”促销工程,大力推进设蔬菜产品电子商务,加快形成“互联网+农产品”新型业态。2016年,各县区全部建立县(区)电商服务中心,日光温室园区全部建立电商服务网点,电商销售产品占到总量的20%以上。到2018年,电商销售产品占到设施蔬菜总量的50%以上。加快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,全面推行《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》,率先实现设施瓜菜基地标准化技术规程全覆盖。扎实做好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备案申报和企业、合作社注册登记及备案等工作,完善设施蔬菜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功能和条件,确保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备案率达到100%。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国际货运班列“天马号”,狠抓设施蔬菜产品出口贸易,拓展中亚、西亚等市场,实现规模出口销售。
    四、保障措施
    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各县区、各部门要把学习推广“下双模式”,加快设施蔬菜产业工业化发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,加强组织领导,靠实工作责任,县区政府和乡镇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,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。要结合实际,认真研究制定专项实施方案,明确具体目标、措施和时限节点,把任务、责任分解落实到乡镇、部门(单位),确保落地见效。各县区要成立工作推进机构,具体负责落实本县区设施蔬菜产业工业化发展工作。
    (二)广泛宣传引导。充分利用报刊、电视、网络等媒体,大力宣传推广“下双模式”,把下双培育树立成为全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典型标杆。通过典型引路、示范引导,调动农民群众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。组织各级干部进村入户,通过政策宣讲、现身说法、算帐对比等方式,把“下双模式”宣传到乡村、农户,努力营造全市学习推广“下双模式”的良好氛围。
    (三)靠实工作责任。各县区、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、各尽其职、统筹推进。市农牧局负责县区园区建设规划指导、技术标准制定,技术指导服务、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、品牌打造等工作;市商务局负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、冷链贮藏设施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农产品宣传推介等工作;市科技局、市农科院负责新技术、新品种、新装备引进和推广工作;市水务局负责水利基础设施建设、配水管理、节水技术推广等工作;市工信委负责园区宽带、4G网络覆盖工作;市农机局负责智能化卷帘机等设施设备国家购置补贴政策落实、温室机械研发、推广等工作;市财政局、市金融办负责协调金融贷款工作;市交通、电力、林业等部门负责路、电、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。
    (四)加大政策扶持。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,重点对设施蔬菜园区、标准化规模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、物联网技术应用、科技创新与推广、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。双业、双联、精准扶贫等惠农贷款放贷优先向园区倾斜,支持农业龙头企业、合作社等建设标准化现代设施蔬菜园区。市、县区财政加大园区建设投入,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。用足用好双业、双联、精准扶贫、易地扶贫搬迁等惠 农贷款政策,紧盯有生产能力而无棚的贫困户,支持发展设施农业。

    (五)严格督查考核。市上将成立督查组,采取跟踪督查、随机抽查、定点检查等方式,及时掌握工作进度,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、限期整改。把推广“下双模式”,加快设施蔬菜产业工业化发展作为县区、部门、乡镇年度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,考核结果要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。对工作力度大、任务落实好、成效明显的要表彰奖励,工作不力、效果不明显、甚至贻误工作的,要严肃问责。

来源:武威市人民政府网站